所在位置:首页 / 课程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8-09-03 14:21:40 浏览次数:
一、说明
(一)编写依据:为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依据河北体育学院2018年修订的各专业教学计划和2018版新教材特制定本大纲。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
(三)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四)适用对象:全院各专业本科学生
(五)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
(六)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讲授
作业  辅  导
答  疑
学术
讨论
实践
理论
考核
小计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
 
 
 
 
2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
 
 
 
 
2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
 
 
 
 
2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
 
 
 
 
4
中编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
 
 
 
 
1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
 
 
 
 
2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
 
 
 
 
2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4
 
 
 
 
4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
 
 
 
 
2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1
 
 
 
 
1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
 
 
 
 
2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2
 
 
 
 
2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
 
 
   
 
2
讨论复习
 
 
 
 
 
2
合计
30
 
 
 
 
32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3.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教学内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
的侵略活动,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
深重灾难。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
外敌入侵的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
中华民族魂。历史上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本章教学
要求教师围绕近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光荣历史,把握近代中国
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科学分析和总结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
训,帮助学生了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
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4.民族意识觉醒
教学难点: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2.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
意义和局限性(特别注意的是2018版新教材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做了更为条理化的编排和增写,把领导集体腐败的内容移到失败原因和教训分
析中,并增写了军事战略上的失误等内容,需要学生深刻理解);了解洋务派
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失败的原因与教训;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
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
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必然性。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即
“中国向何处去”来展开学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的社会精英
与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探索,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及错综复
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在整个近现代中国
社会对国家出路探索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
教学重点: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洋务运动的兴衰
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教学难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
2.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革命理论;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对辛亥革命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全面评价。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中国实现20世纪伟大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2.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3.中华民国的建立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 1.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2.封建帝制的覆灭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理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了解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理解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中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教学难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主要教学内容: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
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明确十月革命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正确认识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全面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对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坚定跟共产党走的信念。了解“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其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性质及其影响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3.十月革命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5.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教学难点: 1.十月革命的意义及对中国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4.“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批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探索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进而弘扬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教学重点:1.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的南京政府及性质
2.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3.伟大的长征及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艰难曲折,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理论上探索出了一条和苏俄不一样的革命新道路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民族抗日战争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清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成果,任何强敌、顽敌的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认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了解国民党及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懂得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总结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原因,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觉醒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历史上中国第一次完全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捍卫中国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路线和作用
3.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有一个基本的把握。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开展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革命政党的建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教学重点:1.重庆谈判
2.内线防御到战略进攻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国民党政府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路线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难点: 新中国发展的两个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
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及其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把握。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教学重点:1.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3.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教学难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不长,缺乏经验,再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深等多种原因,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犯了“左”倾错误。正确认识这些错误的实质,正确分析犯这些错误的原因,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评价党的历史。
教学重点:1.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2.庐山会议前后毛泽东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成果
3.“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成因和评价
4.开展社会主义建设20年的成就
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新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重点把握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特征、取得的成果,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特别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重点:1.历史性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难点: 1.历史性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过程,掌握如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重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战略部署、指导思想、基本方略,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能够理解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教学重点: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2.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3.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4.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5.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6.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修宪的内容、意义以及更好地发挥宪法的作用
8.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学难点:1.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修宪的内容、意义以及更好地发挥宪法的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定
(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二节  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一)极不平凡的五年
(二)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第三节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一)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后记
考  试
四、 考核
(一)考核类别:考试
(二)考核方法: 闭卷
(三)计分方法:百分制
(四)评分比例: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材与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1、《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选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2、彭明.《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3、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费正清.《剑桥晚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5、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6、李侃,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9、孙中山.《建国方略》.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0、王宗华.《中国大革命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
1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1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5、中共中央党史办.《中国改革开放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毛泽东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周恩来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1993年。
20、《江泽民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